我國做好新形勢下的宗教工作,要始終堅持和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認識宗教,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察分析宗教現象和宗教問題。
1.我國宗教的基本情況
我國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到新中國成立前,逐步形成了以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為主體,兼有少數其他宗教和多種民間信仰的基本格局。
2.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認識宗教
(1)宗教的本質。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宗教觀念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幻想的反映,由此而形成的宗教行為和組織制度,都是社會的、歷史的產物。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論述到,“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边@段話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宗教本質,并把宗教與其他社會意識形式區別開來。宗教作為意識形式的本質特征“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弊诮绦叛龊统绨莸膶ο蠖际腔孟氤鰜淼臇|西,客觀上是不存在的。宗教幻想的內容和對象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對象并不是什么超出經驗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權能,而是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但卻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宗教觀念采取了“超人間化”的特殊表現形式,這些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們的頭腦中,并不直接以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人間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是表現為“超人間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超自然、超人間的神圣性。
(2)宗教的根源。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根源于社會物質生產方式和經濟基礎,在此基礎上又有自然根源、社會根源、認識根源、階級根源等諸多方面因素。宗教根源存在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宗教存在的長期性和宗教問題的復雜性。
(3)宗教的演變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同其他事物一樣,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科學的發展和對自然界及人類自身認識的深入,人類異己力量不斷得到克服,宗教所反映的內容必然會越來越少,以至最終必然消亡。但宗教的消亡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甚至可能比階級、國家的消亡還要久遠。
(4)宗教的社會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具有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重性,是一種積極性和消極性共生共存的社會現象。宗教既有心理調節、道德制約的作用,也有對思想意識麻醉和控制的作用;既可以成為增進社會和諧的力量,也可能成為引發社會仇恨和沖突的誘因。社會主義社會,宗教的社會作用仍然具有兩重性。處理得好,可以對社會發展和穩定產生積極作用;處理的不好,就會產生消極作用,甚至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正確認識和把握宗教的兩重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最大限度地抑制宗教的消極作用。不能只看到宗教的積極作用,完全采取“放”的態度,也不能只看宗教的消極作用,完全采取“收”的態度。正確的態度是“導”,要因勢利導、趨利避害、防止認識上的偏差和工作中的搖擺。
3.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分析我國宗教的基本特征
我國宗教具有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復雜性等特征,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這些特征,并根據這些特征采取特別審慎、十分穩妥的態度對待宗教問題,要防止工作簡單化。
(1)關于長期性。宗教存在的長期性是一個歷史范疇,要放到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進行考察;宗教存在的長期性有著深刻的客觀基礎,是由宗教賴以存在的根源的長期性決定的;宗教存在的長期性是就其整體而言,具體某一宗教能否長期存在則取決于它對社會的適應程度。宗教不僅過去長期存在,在我國社會主義時期還會長期存在。我國宗教工作必須樹立長期工作的觀念,著眼長遠、立足現實、積極引導。要特別注意防止把宗教問題看作是可以較為快速地解決的非主流意識形態問題。
(2)關于群眾性。宗教是一種群眾性的社會現象,宗教問題的背后是群眾問題,宗教工作的本質是群眾工作,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都是黨執政的重要基礎,做好信教群眾的工作是我們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內容。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在政治上、經濟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思想上、信仰上的差異是次要的。要做到既尊重信仰,又注重思想引導,團結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為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要注意防止把信仰上的差異擴大為政治上的對立,從而導致政策的狹隘性,忽視宗教問題的群眾性。
(3)關于民族性。民族與宗教是兩個不同的范疇,但在一些少數民族中,宗教問題往往又與民族問題交織在一起。我國有16個少數民族中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信仰佛教,有10個少數民族大多數群眾信仰伊斯蘭教。宗教對這些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和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有著深刻的影響,這些民族的宗教信仰與民族感情互相交織,融為一體,有的宗教節日或宗教儀式同時也是民族的傳統節日或民族習俗。而一旦狹隘民族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相結合,就會助長打著宗教旗號的民族分裂活動甚至暴力恐怖活動,危害國家安全和統一。我們既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同時要善于體察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的區別和聯系,警惕和反對任何利用宗教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
(4)關于國際性。宗教問題的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相互影響。我國的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國傳入的,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國際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有著眾多的信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宗教方面的對外交往不斷發展,特別是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后,宗教方面的國際交往日益增多,這有利于團結世界上愛好和平進步的力量,開展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斗爭,有利于開展經濟、科技和文化交流,加快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時,國外敵對勢力也會利用宗教進行滲透,作為對我國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們既要積極開展宗教方面的對外友好交往,又要時刻警惕,堅決抵御境外利用宗教進行滲透。
(5)關于復雜性。宗教是由共同的信仰、宗教感情、宗教道德、宗教儀式、宗教組織等諸多要素構成的,宗教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宗教問題總是同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歷史和現實的矛盾相交錯,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宗教領域歷史矛盾與現實問題相互交錯,對抗性矛盾與非對抗性矛盾相互交織,宗教與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有著密切聯系、互相影響,呈現出復雜的狀況。國內仍然存在一定范圍的階級斗爭和復雜的國際環境,也增加了宗教的復雜性。宗教內含的神圣性如果走向極端,就會導致排他性,引起社會沖突;宗教特有的群體性如果被人利用,就會帶來對抗性,破壞安定團結。要高度重視和科學把握宗教問題的特殊復雜性,必須采取特別審慎、十分穩妥的態度,分清性質,認清主要矛盾,堅持正確導向,避免簡單、片面地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